理解现代工业的“第一性原理”

工业4.0

我有时会想:如果把《知行》给我宝钢的老同事去看,他们会有什么反应呢?有些人会说:你说的都是众所周知的常识啊!我为什么会唠叨这些常识呢?

大概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许多人(包括名气很大的砖家)真的不懂;另一个原因是:工厂里的朋友们未必知道这些常识的重要性——它们不仅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基因),更是打开数字化之门的钥匙。

现在工业最基本的思想是:把成功的做法记录下来,形成标准重复使用。但是,在执行过程中,一定会受到各种干扰。所以,现代工业一定需要管控手段、维持这个标准。过去管控是分开的两类工作:管理是对人的管理、控制对设备的控制;数字化技术试图将两者统一起来。进一步,在现代化企业中,管控手段本身也是需要管控的。这就是企业的质量贯标。另外,成功的做法也需要持续改进,这也是贯标的要求。持续改进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就是我强调的演进。

理解这些,就是理解了工业的“第一性原理”,就是理解了“现代工业的基因”。它们就像几何学中的公理、计算机科学中的二进制。数字化技术的演进,也就从这里开始。

工厂里的同志知道这个道理,但很多人的理解并不深刻。

我们知道:企业要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而满足个性化需求是创新的源泉。这时,很可能会与“重复使用”的原则发生矛盾了。在某些钢厂中,有人会为每一个个性化需求开发新钢种。这样做就不合适了。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理想的做法并不是开发全新的产品,而是对老的产品进行改动。改动的原则是:改动越少越好。

比如,工业4.0的是如何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是用通用的模块、用通用的工艺来满足。形象地说,就是用成熟模块“搭积木”的方式来满足个性化需求。钢铁行业也是这个样子:如果用户有了个性化需求,最好的办法并不是开发出新的钢种。理想做法叫做“大规模定制”:炼钢环节采用相同的钢种,用不同的加工(轧制)工艺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满足个性化需求时,为什么对老产品的改动越少越好呢?因为老产品是长期持续改进的结果,就像一个调试了许多年的程序代码。而所有的改动都可能会引发新的问题,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我们知道:制造业的一个发展趋势叫做“从制造到服务”。为什么有这种提法呢?这个提法的本质是:用通用产品加上个性化服务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这样可以让生产端尽量稳定。

然而,“从制造到服务”并不是一个新的提法,为什么难以推动呢?

因为面对个性化需求,往往需要碎片化的知识、需要随机应变。所以,“服务”往往离不开优秀的专家。但麻烦的是:优秀的专家总是有限的。一个堂堂的宝钢,真正优秀的材料专家又有多少呢?所以,宝钢的服务一般只能针对大客户。

这个问题又如何解决呢?

唯一的办法就是“数字化服务”。数字化服务的难点,恰恰就是“碎片化知识的管理”。由于用户的需求是个性化的,这是个躲不开的问题。

“数字化服务”的概念也不是新概念了,推进起来非常困难。现在还能“炒冷饭”吗?我讲创新课时,经常提到一个观点:老问题要用新办法。什么新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呢?现在想来,新办法就是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和工业大数据的结合。

我们在强调制造业重要的同时,一定要理解(工业)服务的重要性。千万不要以为,强调制造业了,服务就不重要了。产品与服务的结合,这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现在追求“高质量发展”。什么是高质量呢?对于质量,有个公认的说法:质量就是满足用户需求的程度。从这个角度讲,工业产品与服务的结合,就是追求高质量发展。

     读者要与我单独讨论《知行:工业基因的数字化演进》时,可以关注我的这个微信号(zhaohuiguo1968)

第一时间获取面向IT决策者的独家深度资讯,敬请关注IT经理网微信号:ctociocom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或编译,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相关文章:


关于作者

宝钢中央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微信号:guoguo_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