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AI发光发热莫发烧
最近,人工智能(AI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很“火”。AI、“人工智能+”词频大增,大有超过“互联网+”的势头。
VC、天使基金寻找AI企业,学术部门制定AI 2.0、管理部门释放AI激励政策,利益相关企业着力炒作,网络写手“科普”恐吓,吃瓜群众无意附和……,名词大热,名嘴大侃,著作大卖,股值大涨。在这一轮爆炒中,很多“AI相关”企业的老板或创始人们,都乐得嘴角贴近了耳垂,心里天天盘算着怎么吹牛,怎么侃晕投资方,怎么整个B轮、C轮投资,做梦都想当个“独角兽”。
名利之下,趋之若鹜,炒作一轮接着一轮。极少数人已经像打了AI鸡血一样,发展到了高烧说胡话的地步,一波一波的名词正解、歪解,俯拾皆是的AI眼球帖、恐吓贴、科幻贴,搞得业内人士实在是分不清楚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此番情形,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路径上也播撒下了一团迷雾,甚至有可能会影响到AI领域的正常舆论环境,这使得冷静理性的旁观者们,不得不站出来泼一泼凉水,说几句实话。
一、人工智能与智能
参照“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审核的词条:“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
有人用通俗的话解读:“人工智能是一门研究模拟人类智能,实现机器智能的一门科学,研究人员希望机器人不止能够做一些繁重繁琐的工业任务或者数理计算,而是希望机器人能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就是有自我。”
一句话,AI源自计算机领域,是一种试图模拟人类智能的高级技术。AI很好,潜力无限。
什么是智能?——是人类智能?动物智能?计算机智能?还是机械智能?
某百科认为:智能是人类大脑的较高级活动的体现,它至少应具备自动地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思维与推理的能力、问题求解的能力和自动学习的能力。——该定义将智能对标于人类智能。
资深AI专家何华灿教授认为:“所谓智能是行为系统能识别环境变化,恰当地趋利避害,并具有学习、归纳和演绎思维的能力。”——该定义将智能对标于一般的系统智能。
《三体智能革命》作者认为:“智能本质是一切生命系统对自然规律的感应、认知与运用。”(此处生命系统泛指一切有生命周期的系统)。同时指出,智能系统具备五个基本特征:“状态感知、实时分析、自主决策、精准执行、学习提升”(20字箴言)。——该定义将智能对标于一切有生命周期的系统智能。
长期以来,学术界与业界都试图把各种智能现象打通研究,找到最本质的智能定义。并且可以用这种智能定义来指导构建各领域、多形态的智能系统。目前看来,20字箴言已经具备了这种能力。
值得指出的是,智能并不等于人工智能。智能系统也并不只有AI系统。这是一个现在被讲乱了的事情,似乎是什么智能系统都需要依靠AI来实现,这是片面、无知的言论。
实现智能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已知的智能系统有很多种,如源于信息技术领域的AI、认知计算、黑暗森林、互联网大脑等,源于工业领域的基于传感器和自动化技术的工业智能系统,以及两个领域融合的CPS(赛博物理系统,一种智能制造的使能系统),生物系统,还有人造系统与生物系统相结合的复合智能系统等。
二、 “假行家”大话臆断
前不久,读到了一篇“深度解析为什么人工智能在高新技术产业会有近乎100%的渗透率”文章,称一家名为“长城战略所”的组织发布了《2016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报告给出了一个结论:“去年一年估值超过10亿元的“独角兽”同比增长87%,已达到131家。除了共享单车、媒体等公司外,超过98%的企业在业务中都运用了人工智能技术。这项数据足以说明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不可缺少的核心关键技术,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工智能更是成为高新技术新的引爆点。”
前面说得还正常,但是后面的结论(下划线部分)就有很大的问题了,从字面表达看,这已经是近乎于荒谬的、以偏概全的结论。难道仅仅分析了131个“独角兽”企业的AI应用情况,就能得出来“这项数据足以说明人工智能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不可缺少的核心关键技术,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人工智能更是成为高新技术新的引爆点”的结论?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报告,截止到2015年,国内共有大约1.26亿家企业。按照增长率,中国企业总数现在至少有约1.4亿家。如图所示。
面对1.4亿家企业,拿131家企业的样本,就判断出来了“各行各业不可或缺”、“方方面面”的结论,怎么说也难以让人信服。这种研究水平,就是属于典型的不加限定大嘴讲话、不负责任乱作结论。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绝对化的、不科学、不准确的论点,居然能迷惑很多人。
中国制造业所生产工业品的门类,从航母、核电站、海洋平台、8万吨水压机这些“大家伙”,到曲别针、图钉、钻头、垫圈这些“小不点儿”,系列化产品以万亿计数。但是在制造业的概念设计、详细设计、工艺、装配、实验等关键制造环节中,几乎找不到AI已经在发挥作用的地方。如果中国制造业中能有亿分之一的产品、万分之一的关键生产环节中使用了AI,不知能把现有的企业效益提高多少倍!但是目前还找不到这样的成功案例。即使有一些零星报道(如协助分析产品检测和使用数据),也还都在尝试之中,还没有真正进入研发领域。即使是在AI较为普及应用的服务业,很多AI应用也是初级水平,还有很大的改进和创新空间,还有很多的工作量和很长的路要走。不应该现在就放言说大话,还是先干出来再说为好。
窃以为大概是该文写手在醉酒后、睡梦中迸发出来的“灵感”,于是有了这个耸人听闻的新闻标题:“深度解析为什么人工智能在高新技术产业会有近乎100%的渗透率”。
当然,如果看到这里你表示不信这个标题话,你也可以认为是看了一个“假新闻”,或者,碰到了一个“假行家”,大可一笑而过。
三、“真行家”为利开牙
并不是只有“假行家”会大嘴乱讲。“真行家”也会为了利益而讲出“大跃进”的话语。
某语音输入软件应用很广泛,我也是该软件的用户,在一堆都不太理想的语音输入软件的“烂苹果”中,它还算是不太烂的一个。只不过常常也会出现这样的“笔误“:在笔者清晰地说“适度批判”,它会显示成“是肚皮胖“,弄得你哭笑不得。
该软件企业的领导大概算是这个领域的“真行家”了。身居高位,研发有成,影响广泛。照理说应该在说话方面比较有水平才对。但可惜的是,此人也喜欢把话说得太满。例如在前不久的记者见面会上,此人放言到:“未来5到10年,人工智能将像水和电一样无所不在,可以进入到教育、医疗、金融、交通、智慧城市等几乎所有行业,一个全新的‘人工智能+’时代正在到来。”此后微信帖子文章漫天飞扬,赞(chui)誉(niu)有加。看到他的这句“无所不在”的讲话之后,笔者吓了一跳,真是后生可畏、而且是无知又无畏啊!
众所周知,水和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要素,现代社会的良好运作须臾不可离开此二者。而在所谓的“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之前,我们还有海量的基础设施工作要去做,仅仅就工业领域而言,诸如我国整个工业化进程如何走完、很多偏远地区的工业化建设、落后工业地区的企业自动化建设、较为发达地区的企业数字化基础建设、全范围的网络化覆盖建设,还有与之相关的标准建设、知识积累等,都是尚未完成的重任。连基础设施都没搞好,就去奢谈“未来5到10年,人工智能将像水和电一样无所不在”,是不是有点穿越太快了?难道AI不需要数字化、网络化等基础设施吗?脱离了这些基础设施的“空中楼阁”能飘浮存在吗?这种“豪言壮语”让笔者依稀听出了当年的“亩产十万斤”的味道。
老辈子人说,人可以吃过头饭、穿过头衣、睡过头觉,但是不要说过头话。因为过头话很难圆回来,将来会打自己的脸。“无所不在”是一句很绝对的话,就是百分之百,不留余地。中国的制造业还有那么大的空白没有被AI覆盖,难道5到10年后就能让AI来自动设计、加工和装配汽车/飞机了吗?AI做不了这些工作该怎么办?
当然,某些数字也可以解释该领导为什么要这么大嘴巴讲话,据说该公司股票“春节之后的二十多个交易日,累计涨幅近30%”,费尽心机地放大话、拉股票,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些年见过了太多的为了利益无底线的事情,说几句大话还算是不太野蛮的逐利方式。
四、“大专家”格局变小
另一种不好的现象,是个别不太懂行的“大专家”,经常在讲演时大谈:“智能制造中的‘智能’,就是人工智能”。这种低水平的“解读”,只能说明其对智能系统、智能制造的理解还处于大三的水平。这些人可能仅仅知道智能制造的起源与AI有关,却不知道恰恰是AI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一直无法找到与业界的结合点而第二次走了下坡路,低迷了十多年。探索了很长时间的学者们,恰恰是发明了实现智能的另一种有效途径——CPS(赛博物理系统)来作为智能系统的使能技术,才让诸如智能制造、工业4.0、工业互联网等新兴的工业活动有了技术上的支撑与落脚点。对于这种似懂非懂、出言随意的“大专家”,有时让人颇感无奈,当把智能制造的方向完全引向AI之后,事情就开始乱套了,新概念夹生饭排队袭来,企业应接不暇,无所适从。。
走向智能研究院研究员、兰光创新公司总经理朱铎先有着冷静观察:“AI无所不能的说法影响到了制造业,会造成很多企业死去。现在制造业很多老板都已经被这些概念给搞晕了!”
走向智能研究院研究员、昱辰泰克公司总经理尹金国给出清晰定位:“AI与智能制造有交集,但不是强相关。”
笔者认为:能用上AI的制造活动,肯定是智能制造,但是还未实现。没有用上AI的制造活动,也可以是智能制造,而且这样的智能制造活动是大量存在的,它们是由以科学效应为核心的工业智能(初级智能系统)来实现的。笔者已经多次在文章中介绍这样的案例。
“非AI而不能智能制造”,是彻头彻尾的误导。
听众其实也可以稍微动脑子推理反证一下:如果真的“智能制造中的‘智能’,就是人工智能”的话,那么现在智能制造可以休矣!因为今天AI在工业研发制造中的应用几乎为零,所以我们就应该坐等AI的成熟而不用搞智能制造了。这显然不是事实。
曾经有“大专家”建议,在CPS中加入AI技术,笔者第一个直觉(心底呼唤)就是,“饶过CPS吧!”仅一个CPS就已经让人很不好理解了,其跨界的概念、多领域的知识让推广普及受到了很多制约。如果再搞一个“CPS+AI”,估计推广普及的难度会增加十倍百倍。
搞智能制造更需要的是CPS,不是AI。笔者认为,CPS恰恰是一种无须AI参与就可以实现智能系统(如智能制造、工4、工互等)的使能技术。做智能制造,应该在CPS上多下功夫。而对于AI进入CPS,大可等一等、缓一缓,因为能把CPS在制造业用好,产品和设备就已经可以有相当高的智能水平了。
五、真专家尚在耕耘
在智能理论方面,很多AI大家还在辛勤耕耘,刻苦钻研。例如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院士一直在研究不确定性人工智能(云模型);原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何华灿教授专注于广义问题求解、仿智学原理、智能的逻辑基础研究;原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钟义信教授专注于全信息、信息转换、机制主义学派研究;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荣誉理事长涂序彦教授专注于广义人工智能、人工情感、协调学研究等等。如图2~图5所示。
图2 李德毅院士的云模型研究
图3 何华灿教授泛逻辑学研究
图4 钟义信教授机制主义人工智能理论基本模型研究
图5 涂序彦教授智能科学技术研究
从上面几张图中,可以直观感受到这些国内AI的先驱者和大师们,都在为AI理论耕耘、奠基和加固,都在谋划未来30年的学术与技术的发展方向。他们是AI领域的脊梁和中坚。但恰恰是这些高水平的AI大家们都比较客观冷静,他们从来不会在市场上讲过头话,每逢讲演都出言谨慎,每逢结论必给出前提条件。与假行家一比,高低立现。
“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这句俗语,十分形象。
六、真技术尚未成熟
资深AI专家谭铁牛院士指出:“人脑是一个通用的智能系统,……可谓‘一脑万用’。已经发展了近60年的AI距离人类智能水平还有很大差距。”谭院士形容说,现在的AI水平是,有智能没智慧;有智商没情商;会计算不会“算计”;有专能无全能。真正意义上完备的人工智能系统应该是一个通用的、全能的智能系统。
在自动驾驶方面,所谓的无人驾驶车也只是在某些测试路段(例如高速公路)能做到高度自动驾驶,而在人口密集型城市街道实现完全无人驾驶还需要长期攻关。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应该说经过了反复的道路验证,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然出现自动驾驶系统对路况判断失灵而导致车祸的现象。2016年5月7日,在佛罗里达州Williston,特斯拉MODEL S司机在使用“自动驾驶”功能时发生事故死亡。2016年11月初,一名温州90后车主也因在高速公路上使用特斯拉“自动驾驶”功能,导致车辆方向失控撞上隔离路墩。2017年3月7日在义乌市一辆特斯拉SUV司机因使用“自动驾驶”功能追导致与前方3车相继追尾。
在身份识别方面,目前自动人脸识别方法只能在受控场景下准确识别人员身份,在现实场景(如车站、机场、商场等)下的人脸识别准确率则急剧下降,而人类可以综合人脸、谈吐、衣着、表情、行为等多种特征在各种复杂条件下精确辨识人员身份,有时甚至仅仅凭一声咳嗽就能判断来者是谁。
在语言识别方面,AI也不像宣传的那样“具有99%的识别率”,这一点,笔者有着深刻体会,尝试了多种语音识别软件,发现其识别功能都不能完全令人满意。对此,创新工场CEO李开复指出:“语音识别是所有技术里面最不成熟的……。语音的识别和理解完全是两个事情,我听懂讲的每个字不代表听懂了意思,你们不要看科大迅飞的演讲说懂得语音了,它一点不懂,它智能地把音变成字,字变成音,你问它讲什么一个字不懂。”“自然语言理解到平台化使用还有十万八千里。”其实,一个IBM在十多年前就玩剩下的语音输入技术,既算不上原创,也没有达到成熟,目前只是凑合能输入文字的水平而已。
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让电脑去理解我们说的语言,我们说的话,能够去做到真正的人机对话,到目前都做不到。所以你看到的Siri,为什么大家用一用就不用了?因为你再聊两句就知道它不是真人,包括我们看到很多做人机对话的,并不是它多聪明,是因为它有很多对话语料,比如把你的对话摘出来是回答另一个人的问题,这并不是代表真正的人工智能。”
谭院士说:“我们必须清醒看到目前人工智能在现实应用中还存在诸多技术瓶颈和局限,应当吸取教训避免重蹈‘盛极而衰’的覆辙。”
根据2016年Gartner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智能机器人、认知专家顾问、机器学习、自动驾驶汽车等AI热门技术正处于“期望膨胀期”,接下来可能进入“幻灭期”。如图7所示。而“通用机器智能”,还在遥远的路上。
图7 2016新兴技术曲线(来源:Gartner2016年7月)
因此,对“人工智能会不会超过人类的智力水平,人这个物种会不会被取代?”的忧心忡忡大可不必;“23年后,无人幸免”的微信文章标题以及其内文中的“宿命”之说,纯属博眼球的科幻之谈。
搜狗CEO王小川表示,人工智能代替人类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一件事。……人很笨,人工智能更笨,人工智能无法实现人类想象力之外的事情。
浙江大学胡上序教授判断:“AI目前还处于应用性的智能向局部性的创新性智能发展的初期。所以,現在还看不到AI有可能毁灭人类。”
北航计算机学院刘连忠教授指出:“外行鼓噪情有可原,许多科学技术工作者有时也故意混淆视听。AI现在太热了,不过很快会降温,因为AI自己还只能循序渐进的发展着。”
AI要搞好,但不要吹,更不要拿来吓人。搞科研,不是写小说,不是科幻,不能忽悠,而是扎扎实实的科研过程。截止目前,所有AI领域取得的成就,都是局部的、单点的、模拟的机器智能,而通用的、等同人的、超越人的智能,还有几个长征的距离要走。
七、小结
针对AI领域种种不正常的发烧现象,杜克大学杜克进化智能研究中心主任、深度学习专家陈怡然教授前几天站出来说了句实在话:“AI热不是因为门槛高,恰恰是因为进入门槛低:从公司方面来说,知道点需求,甚至需求都不知道,只是靠觉得AI能解决这个问题、然后靠人脉能忽悠到钱就敢开AI公司的多了去了。至于AI真的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能不能招到能解决问题的人,以后再说。”陈教授一番话,无意中点破玄关。
是的,该在高烧者的额头敷一个冰袋了,该吃退烧药了。
真心希望AI发烧友们好好钻研AI技术,为AI发光发热,为业界奉献成果,但是这个行业却无须发烧。搞一场轰轰烈烈的AI发烧大跃进,对AI害大于益。
希望在AI领域,少一些“鸡”素、多一点严肃。科学的归科学,凯撒的归凯撒。让AI循序渐进、健康正常发展。
第一时间获取面向IT决策者的独家深度资讯,敬请关注IT经理网微信号:ctociocom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或编译,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