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养娃:为什么乔布斯和比尔盖茨不让娃碰手机电脑?

根据波士顿大学心理学学教授Peter Gray提供的统计数字,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压力正在逐代增长,1950年至2005年的55年间,15岁以下青少年儿童的自杀率增长了四倍。

21世纪以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社交网络、在线游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分散青少年的注意力,压榨他们的线下社交和游戏时间。

你在培养天才还是呆瓜?

一位年轻的80后母亲会骄傲地在朋友圈分享三岁的宝宝如何麻溜地操作王者荣耀,甚至po出带娃成功吃鸡的手机截图。当然也有父母抱怨孩子早晨起床没有iPad无法顺利排便。

乐高儿童智能玩具编程启迪

手机APP商店中,各种与儿童编程启迪教学相关的应用如雨后春笋,连乐高这样的玩具厂商都不愿放过儿童编程教育这块蛋糕,人工智能时代的网红编程语言Python课程甚至在一些地区的小学中开始试点。

Python for kids儿童编程教育

 “电脑要从娃娃抓起”已经不再是伟人的呐喊,而是普罗大众的“内急”:在已经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职业不分高低贵贱,从工人、司机到码农、医生、律师、工程师,甚至淘宝差评师都有可能被机器砸掉饭碗。如何让娃不在上大学第一天就“下岗”,培养“机器思维”,“与机共舞”,成为人工智能时代食物链顶端的人?

毕竟,没有父母愿意自家的天才娃娃奋斗一生最后变成坐在电脑对面哭泣的柯洁,因为只有“头号玩家”才能顺利吃鸡。

翻转课堂

photo credit:REUTERS Michael Kooren

 于是乎,在这个手机、iPad、触手可及的年代,一桌一电脑或者一童一电脑的伟大构想超额兑现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父母打消疑虑放下包袱,AllIn数字化教育,听任各种数字终端、智能玩具、智能音箱、翻转课堂、教学APP甚至手机游戏接管孩子的业余时间,重塑他们的性格和心理。

自2007年iPhone和社交网络兴起已经过去十年,这十年间,我们的孩子发生了哪些变化?

根据Atlantic的报告,经常使用社交媒体的8年级学生的抑郁症比例上升27%。每天使用手机超过3小时的孩子自杀率明显高于平均值。拜智能手机普及所赐,青少年自杀率创下20年来新高,甚至超过了谋杀率。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Jean Twenge指出:这主要是因为孩子们相互见面的机会不多,独处的时间增加。

麻省理工心理学家Sherry Turkle指出:

无处不在的线上社区并不提供真正的人际connection,很多时候反而会导致迷失、孤独和疏离,产生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教育学家Joe Clement和Matt Miles的新书《屏幕化教育:技术滥用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变成了呆瓜》中,两位专家指出比尔盖茨和乔布斯这两位手机和电脑的造物主,严格限制自己的孩子使用他们发明的数码玩意。

头号玩家的良质是什么?

这些富可敌国的科技巨头,对数码科技成瘾性的认识,显然要比普通家长和消费者来得深刻得多。

比尔盖茨和闺女

早在2007年,比尔盖茨就立下家规:孩子14岁以前不能拥有手机,电视游戏的时间也要严格限制。

而乔布斯在2011年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透露自己限制孩子接触最新发布的iPad产品,并严格限制孩子接触科技产品的时间。

 在硅谷精英趋之若鹜的华德福学校(Waldorf School),看不到任何最新潮的数码科技,或数字化教育方式,当然更没有王者农药。学生在这里只能使用纸、笔和黑板,甚至学校不同意学生在家使用电脑。

华德福学校硅谷私立学校

显然华德福这样的精英私立学校,关心的不是孩子能否在8岁前写出一个爆款APP,而是打下影响终生的阅读能力、视野、情怀、勇气、以及务实、合作、尊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软技能。一位将女儿送入华德福学校的Google高管说,他从根本上反对在小学阶段需要技术帮助的理念,iPad上的应用程序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阅读或做算术的说法是荒诞无稽的。也许Google的高管很清楚,未来编程也许将不再是一个能够谋生的技能。

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关于孩子如何接触科技也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但这里没有Waldorf这样的“低科技学校”。在科技泡沫遮天蔽日的今天,一个大的儿童教育讨论框架正在发生转型,从“我们想要什么”到“科技想要什么”。对于那些处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区块链风口上身心俱疲的业内人士来说,下一代的教育似乎也站在一个浓雾重锁的十字路口:如何让娃变成科技大变革的受益者而非受害者,同时又不让娃的心理健康受到科技的冲击?如何让娃成为一个在尚不稳定的新价值观体系中特别而优秀的人?

在Windows到来的前夜,我们是否要花费很大精力去学习DOS命令?未来,头号玩家的“良质”是什么?儿童教育的“Priority”是什么?

也许正如马先知所言,人工智能时代,唯一值得学习的是艺术。

第一时间获取面向IT决策者的独家深度资讯,敬请关注IT经理网微信号:ctociocom

   

除非注明,本站文章均为原创或编译,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相关文章:
标签: ,


关于作者

旅美学者,跨行业实践者及观察者。曾被评为谷歌学者和奈特-谋智联合学者(Knight-Mozilla),并将进驻《波士顿环球报》,对其媒体产品和用户数据进行十个月的实地调研。拥有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学士及硕士学位,香港大学新闻学哲学硕士学位。联系邮件:songyan@ctocio.com